Educatin and Public Outreach, ASIAA Educatin and Public Outreach, ASIAA
推廣文宣 \

科普文章

本所人員撰寫文章

電影中的電波天文望遠鏡 曾耀寰 (2021/3 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-第75期)
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淺田圭一、松下聰樹(黃珞文譯) (2020/12 科學月刊第612期)
外星生命先驅?新生恆星周邊的有機化學 許世穎、Dipen Sahu (沙德培)、呂聖元(2020/11 科技部自然科學簡訊第32卷第4期)
撼動宇宙的最強爆炸--超新星 歐柏昇、蔡松翰、陳科榮 (2020/8 科技部自然科學簡訊第32卷第3期)
解密熱木星與恆星的形成 辜品高 (2020/08 臺灣研究亮點)
太陽系旁有黑洞?第九行星之謎 陳明堂 (2020/06 科學月刊第606期)
「扭結」確認位置:望遠鏡看到行星誕生跡象 湯雅雯 (2020/06 中研院訊第1716期漫步科研)
LB-1 雙星系統的神秘伴星到底是什麼?一顆失落黑洞的論戰 陳明堂 (2020/05 泛科學)
宇宙中的噴火槍--黑洞噴流影像現蹤跡 陳明堂 (2020/05 科學月刊第605期)
航向火星--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太空探險 陳英同 (2020/05 科學月刊第605期)
蒼藍一粟 金升光 (2020/03 科學月刊第603期)
系外行星科學:天文新時代 林明楷 (2020/02 物理雙月刊 42卷1期)
聆聽宇宙氣笛 垂釣系外行星 辜品高 (2020/01 物理雙月刊 42卷1期)
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學 蔣龍毅 (2019/11 科學月刊第600期)
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 系外行星 辜品高 (2019/11 科學月刊第600期)
眼見為憑:黑洞確實存在 松下聰樹(黃珞文譯) (2019/09 物理雙月刊 41卷5期)
望向天際的大眼睛--格陵蘭望遠鏡裡的天線與接收機系統 黃耀德、韓之強 (2019/09 物理雙月刊 41卷5期)
望向天際的大眼睛--格陵蘭計畫初始 陳明堂 (2019/09 物理雙月刊 41卷5期)
雷達英雄後傳-電波天文學 曾耀寰 (2019/06 科學月刊第594期)
月亮背面 陳英同 (2019/04 國語日報)
從巨石陣、曼哈頓到高雄 漫談日月的東起西落 金升光 (2018/12 科學月刊第588期)
從初生恆星提取太陽系的過去- 用天文化學解開生命起源之謎 呂聖元 (2018/10 科學月刊第586期)
帕克探測船窺探太陽 曾耀寰 (2018/10 科學月刊第586期)
高能微中子天文學曙光乍現 金升光 (2018/10 科學月刊第586期)
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(ALMA)的恆星形成新視野 湯雅雯 (2018/8 科技部自然科學簡訊第30卷第3期)
探測宇宙科學原理--重力波偵測器的概念與技術 金升光 (2018/2 科學月刊第578期)
瓶中信 – 誰人寄來的小行星1I 2017 U1 陳英同 (2018/1 臺北星空 第81期)
天文與數學 曾耀寰 (2017/12 科學月刊第576期)
重力波獨白落幕 多角觀測閃亮登場 金升光 (2017/12 科學月刊第576期)
從星系公轉速度測量中掀起-暗物質熱潮 曾耀寰 (2017/4 科學月刊第568期)
物質不滅定律 曾耀寰 (2017/3 科學月刊第567期)
磁層上的里程碑 張滋芳、王祥宇、王伯洲、顏吉鴻 (2017/3 科學人雜誌第181期)
臺灣主導格陵蘭望遠鏡計畫 可望今年啓動觀測黑洞 賀曾樸專訪(2016/11/25 國家地理雜誌)
今天不去浦龍宮 台灣儀器上太空 顏吉鴻(2016/12/26 國家地理雜誌)
衛星軌道與扁圓的地球 金升光(2016/12 科學月刊第565期)
發現第二個地球? 辜品高(2015/9 科學月刊第549期 泛科學轉載)
網路公民天文學 周美吟(2015/冬 臺北星空 第70期)
窺視黑洞的身影 卜宏毅(2015/秋 臺北星空 第69期)
格陵蘭望遠鏡計劃 卜宏毅(2015/秋 臺北星空 第69期)
電波天文發展簡介 呂浩宇(2015/夏 臺北星空 第68期)
SMA 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顏士韋(2015/夏 臺北星空 第68期)
ALMA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 蘇裕農(2015/夏 臺北星空 第68期)
智利高原沙漠中的ALMA─松下聪樹專訪 陳筱琪(2015/夏 臺北星空 第68期)
ALMA挑戰行星理論 吳禹葶(2015/01 國語日報周刊進階版228期)
由ALMA 看恆星形成 顏士韋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ALMA 與遙遠宇宙中的星系 王為豪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ALMA 的科學目標與近來研究成果 呂聖元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ALMA 第一頻段接收機匣計畫 黃耀德、黃裕津、章朝盛、郭岳芳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ALMA 第十頻段接收機混頻元件之研發 王明杰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(ALMA) 賀曾樸(周美吟 譯)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次毫米波天文學的新紀元 呂聖元(2014/12 物理雙月刊 36卷6期)
中美掩星計畫I.II 陳筱琪(2014/秋 臺北星空 第65期)
Become a Citizen Scientist Meg Schwamb(January 2, 2014 Sky & Telescope)
近十餘年觀測宇宙學的發展 林彥廷(2012/02 物理雙月刊 34卷1期)
如何利用貝里珠測量太陽視直徑 汪仁鴻(2013/秋 臺北星空 第61期)
訪Dr.DavidSanders/分子雲裡行天文路(下) 陳筱琪(2012/秋 臺北星空 第58期)
訪Dr.DavidSanders/分子雲裡行天文路(上) 陳筱琪(2012/夏 臺北星空 第56期)
尋找宇宙中與生命相關的元素及有機分子 呂聖元(2011/夏 臺北星空 第52期)
太陽系與系外行星的探索 辜品高(2011/夏 臺北星空 第52期)
典範的追尋 訪徐遐生院士/(2010春 臺北星空 第47期)
臺灣天文國際化的推手 訪賀曾樸院士(2008冬 臺北星空 第42期)
銀河中心有黑洞嗎?(2008/08 科學發展 第428期)
黑洞 宇宙中的詭異星體 蔡駿(2005/11 科學發展 第395期)
星座教室:天蝎 李昫岱(1999/06 臺北星空4期)
Valid XHTML 1.0 Transitional Valid CSS!